“信息的通感”相关猜想
身边的例子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教过家中的老人使用电子设备
你会发现老人们大多会分不清扁平化图标所代表的含义
例如>为什么会是代表下一页或者下一步的意思
x号就是关闭的意思
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图标你往往需要耐心讲解他们才能分清
但作为年轻人的我们很快就能把这些图标和行为联系上
生活中你偶尔也会遇到一些伸手党
与其说是懒得用搜索引擎
倒不如说他们没有把握住搜索引擎的命门
不能把自己的需求划分为几个关键词来进行搜索
而且除了搜索引擎和某些自媒体
他们便没有什么靠谱的信息获取渠道了
于是往往求助身边资源多的靓仔
思考和分析
我很早就发现人与人之间对于信息的获取、分类和记录效率相差甚大
我相信不少人也会有和我一样的想法
有些时候是因为自己受到的教育程度的影响导致了这种差异
但和我生活学习在同一环境下的同学们一样会有这种差异
当然我们不排除其它更早或者更不为人所知的因素
我认为我标题所提到的这个概念:信息的通感
这样的能力也许是先天就有差距
所谓“信息的通感”
这只是我用来概括的一个词,并不是什么比较权威的说法
大概总结就是人在遇到信息的时候能够快速处理的能力
主要是两种情况
一种是外传内,我们接受外界的信息进行处理,然后转化为行为(包括记录下来)
另一种就是与之相反,内传外,把我们的想法或者行为转化为信息
当然我觉得这两种能力都是可以后天来锻炼的
但我还不知道这与语感之类的概念是不是有所联系
群体的特征
我还不算什么优秀的程序员
但我身边有很多优秀的同伴
我发觉他们在所谓“信息的通感”上都要比一些其它方向的人强很多
也正因为这一能力,他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解决的效率就要比一般人高上不少
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好,拆分需求的能力,实现需求的方法
在这些方面我觉得他们对于信息的运用都要比我强很多
这可能是理工科群体的一种特征吧
社交和信息通感的关联性
这是我的一种假说
信息通感强的人在遇到陌生人的时候的应对会比其它人要强一些
但是为何理工科群体的交友面会比较窄呢
我认为是信息的不确定性
他们不能认定这个人的来源是不是靠谱的
所以理工科群体的人彼此之间会更好相处
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知识体系作为彼此之间社交的钥匙
但是如果让理工科的人和人文社科的人相处
作为理工科的人要怎么确定人文社科的人以及他们身上的信息是靠谱的呢?
因为对面所处的领域跟自己没有交集
尾
这些都是我的一些猜想
虽然平时可能没啥人会看到我的文章
但如果你也对我的猜想感兴趣的话
欢迎你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